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
這座鐘樓不僅是臺北市的重要歷史文化地標,更是見證臺灣佛教發展的珍貴建築。鐘樓採用日式與現代結構融合設計,歷經百年風霜,至今仍屹立不搖,歡迎民眾前來參訪,感受其歷史韻味!
📜 歷史沿革:曹洞宗於中國唐代傳入日本,道元禪師於永平寺弘揚禪法,瑩山紹瑾禪師則於總持寺弘法。1895年,曹洞宗隨日軍來臺,開始傳教。1910年,臺北別院建立,初期為木造大殿,因颱風損毀後,於1923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,後來升格為臺灣別院。1930年,鐘樓落成,內部銅鐘由京都鐘匠高橋才治郎於1920年鑄造,並於1921年運至臺灣。1997年,鐘樓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,並於2012年正式更名為「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」。
🏯 建築特色:江戶時代風格的鐘樓,上層採單簷歇山式屋頂,鋪設日式黑瓦與鬼瓦。二樓原為木造結構,外圍設有緣廊與出挑平座欄杆,展現典雅的日式設計。一樓作為寺坊的山門,採鋼筋混凝土結構,入口設有石砌三道拱門,融合安土桃山時代建築風格。鐘樓內的銅鐘上銘刻「曹洞宗 大本山 台灣別院」,為臺灣現存的珍貴佛教銅鐘之一。
🛠️ 修復與保存:戰後鐘樓曾作為外省人宿舍,1950年代一度改為出租屋,後來成為東和禪寺靈骨塔。1986年,臺北市政府計畫拆除鐘樓,文化界人士發起保護行動,最終於1997年指定為市定古蹟。2006年,鐘樓修復完成並對外開放。2011年,臺北市長郝龍斌在此敲鐘,為東日本大震災罹難者祈福。2012年,在泰北中學校友的請願下,鐘樓正式恢復原名,延續歷史淵源。
⏰ 開放時間:全年開放,歡迎隨時前來參觀。